第三百一十章 来自京城第一玩主的求助_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
海棠搜书 > 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> 第三百一十章 来自京城第一玩主的求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三百一十章 来自京城第一玩主的求助

  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正文卷第三百一十章来自京城第一玩主的求助1980年2月16日,燕京,大雅宝胡同。

  黄永钰正坐在自个家里将五套庚申年猴票,和五封加盖了四枚邮戳的猴票首日封,仔仔细细打着包。

  书案的对面,还没有被马未都傍上的王世襄,正一个劲的在逼问:““永钰,我问你的话倒是听见没啊?”

  “什么话?”

  “啧,就是你表叔出书那事,你究竟是找谁帮的忙?”

  ‘我表叔想出本书,还用找人帮忙?”黄永钰咬死不承认:“你都不知道当初有多少家出版社在求他。”

  “你拉倒吧,”

  王世襄拿起书案上的一方小木盒把玩了起来:“实话告诉你,就是你表叔让我来找你的。”

  “好嘛,让他别说别说,这么快就给我捅出去了!”黄永钰摇摇头,拿过一支毛笔在牛皮包裹上写了起来。

  “跟我还藏着掖着?”王世襄不乐意了,瞪眼瞅着桌对面的黄永钰。

  “我也不想瞒伱,主要是担心走漏了风声,连累了旁人。”

  “放心吧,我谁都不说,”王世襄打这句起,就开始放低了音量:“因为,我也是为这事来的。”

  “怎么?你也想出书?”

  黄永钰眼一抬,打量起了这位曾经的、京城的、头号的纨绔子弟。

  都知道京城不仅盛产垮台的哥,还盛产牛逼的爷。

  但要提起眼前这位爷,一百个王思聪也玩不过。

  当然,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。

  现年六十有六的王世襄,曾经人送代号京城第一玩家。

  高祖官至工部尚书、曾祖官至刑部尚书、祖父则又是一个工部尚书。

  到了王世襄这辈时,王家依然生猛异常。

  父亲为北洋政府国悟院秘叔长;母亲率一众舅舅,都成了绘画界响当当的人物。

  所以,像王世襄这号官宦公子哥,打小就是一锦帽貂裘,左牵黄右擎苍的主。

  但人家不光会扒坟斗蛐、熬鹰遛鸟,还硬生生的把这些雕虫小技,玩成了大雅之堂。

  《蟋蟀谱集成》《明代鸽经清宫鸽谱》……都是后世爱好者的必修书单。

  即便是半路改玩收藏了,也“玩”出了多部古玩界的淘宝指南。

  《髹饰录解说》、《中国古代漆器》、《明式家具珍赏》……本本都是马未都们的不释之卷。

  1945年日军投降,经梁思成推荐,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,委派王世襄北上清查故宫受损的文物。

  王世襄抓着一份文物清单,就找到了宋子文跟前。

  直接抄了德-国文物贩子的老窝,追回了几百件价值连城的文物。

  之后,“文物清损会”在重庆成立。

  被国民一政府派出去的文物追讨小组,在日-本碰了一鼻子灰后,追讨文物的重担又落在了王世襄的肩上。

  同时,上广两市也派出了赴日专家团。

  但到最后,只有王世襄一队带回了文物。

  几千件宝贝里,光善本就多达110箱。

  连《后汉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永乐大典》这样国宝级的中华文脉,都差点被小日-本卷了去。

  为此,郑振铎曾经大呼:若不是王世襄,国人今后若想研究本国的文化,岂不是要跑到日-本去了

  等回到芳嘉园后,自家的四合院早已经变成了大杂院。

  别说什么锦帽貂裘,能在留给自己的三间屋里各点一只煤炉,就已经能让王世襄泪流满面了。

  此时,面对一身蓝布厚袄的王世襄。

  满眼疑惑的黄永钰酌了口烟:“你那也有书不能出版?”

  王世襄神情严肃的点了点头:“你表叔的《古代服饰研究》历时近20年才得以出版,而我这本书,打接到任务至今,已经有30年了。”

  “此话当真?”

  见王世襄难得的庄严模样,黄永玉赶紧搁下了手里的笔墨:“究竟是怎么回事,快跟我好好说说。”

  “还记得当初你为了一本书,差点拿砖招呼我的事吗?”

  “有这事?我怎么不记得了?”

  “怎么没有,”王世襄记得可清楚了:“张光宇还住在美院宿舍那会,我去给他送了本书,那天正好你也在,就拿起来瞧了……”

  “想起来了,”黄永钰可算是想起来了:

  “那天我还没看清书名,就被你猛的抽了回去。当时我顺手就抄起桌上一個硬家伙,直接就想照你头上呼过去,后来一想是在光宇的屋,便又忍下了。”

  当初王世襄倒不是看不起黄永钰,只因为此书晦涩难懂,一般人根本看不懂:“之后听了光宇的介绍,我才知道你是谁!”

  又过了几天,黄永钰再去张光宇家做客时,屋里的王世襄直接站起身就冲了出去。

  当时给黄永钰气的,说什么也要追出去干上一仗。

  就在屋里的几位死命劝架的时候,王世襄又跑回来了。

  双手递出一本书后,一字一句道:“我王世襄,你黄永钰,请欣赏《髹饰录》。”

  黄永钰低头一看,蓝色封面线装书本,正是前几天的那本书。

  好家伙,王世襄这招直接让两人化干戈为玉帛。

  从此,二位大家便你来我往上了。

  “那都是哪年的老黄历了,还记着呢?”

  黄永钰提着一把茶壶,为王世襄添了一杯热茶:“难道……你说的就是那本书?我记得那是一手抄本啊!”

  “我可没那本事,”王世襄趁热喝了口茶:“三十年前,朱启钤老先生将这本《髹饰录》交到了我手里,他知道我有这方面的爱好,遂将此书的诠释解说任务交予了我。”

  说罢,王世襄将随身携带的两本书一并拿了出来。

  一本是《髹饰录》,另一本是《髹饰录解说》的书稿。

  看着书案上厚厚的书稿,黄永钰直接就愣住了:“你究竟为这书写了多少注解?”

  “若论字数的话,”王世襄笑了:“这本注解已经是原书的20倍了,从1948年动笔开始,到1958年停笔,我整整写了10年……”

  因为始终没办法出版,在之后的20年里,王世襄又不断的加以精雕细琢。

  这才有了今日的规模。

  看着眼前这位已快入古稀的老相识,黄永钰深深的叹了口气:“实不相瞒,我表叔那本书能得以出版,完全是托了我一位小友的福。”

  “小友?”王世襄快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:“哪位小友啊,我怎么没听你提过?”

  “你才回来多久啊,能听说就怪了,”说罢,黄永钰指了指桌上的牛皮纸包裹: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haitangss.cc。海棠搜书手机版:https://m.haitangss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